新聞

2022年1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 - 2022年1月
電子教學相輔相成 全面強化英語學習環境
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向來重視英語學習,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及豐富的英語學習環境,以強化學生的英文讀寫聽説能力。學校普及化的電子教學模式及優秀的教學團隊,在完善的軟件、硬件輔助下,能更具效能地為學生打造全方位英語學習環境。羅倩兒校長期望能培育學生達致「愛閲讀」、「愛英文」、「高參與」、「高表達」及「高思考」五大目標,長遠為學生在終身及自主學習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礎,成為21世紀全人發展的「自主學習者」。
營造真切學習語境 完善各級英語銜接
過往學校有四成多學生升讀英文中學;九成多學生獲派首三志願學校,羅校長笑言這有賴教學團隊早在初小階段,為學生建立穩固的學習基礎。在英文學習上,學校期盼每個學生都有足夠機會接觸英語,特意聘用六位外籍英語教師,致力營造豐富及真切的英語學習語境。學生平均每週也有兩節由外籍英語教師教授的課堂,教學團隊因應學生的能力,在閲讀及寫作上進行不同的教學活動。而一年級學生每週更有三節由外籍英語教師任教的課堂,羅校長表示:「希望一年級同學盡早多接觸外籍英語老師,適應英語的環境,日後敢於用英語與外籍人士溝通。」學校由一年級起便開始採用PLPR-W方法,強調「從語音學起」,根據學生能力編配與拼音相關的圖書,藉着閲讀不同的故事書,幫助小一生練習英語拼音和認讀常用字,誘發閲讀興趣,並在閲讀的基礎下開展寫作訓練。
除了幫助一年級學生打好英文語文基礎,學校在其他班級也做好階段性的英語銜接工作。2014年起, 學校於三年級推行「5 in 1 Program」,在每星期其中一節的英文課堂中,四位外籍英語教師連同原任英文科老師會按學生的英語能力,於同一班內分成五組,進行密集式的英語閲讀及寫作活動,為小三學生銜接高小做好準備。
此外,為幫助學生更容易適應中學的學習環境,學校在其他科目的校本課程中也加入了英文學習元素。學校從數學、常識及科學科的課程中揀選合適的單元與英文科協作,讓學生在不同科目及知識領域中亦接觸到英文,這種雙線學習模式除了能擴闊英語詞彙,更能深化知識記憶,日後升讀英文中學也更容易熟習英語學習模式。而今學期疫情緩和後,學校亦特意為小學生安排英文面試班,由外籍英語教師負責,讓學生可以得到最適切有效的訓練,以應付升中的面試需要。
多元豐富英文活動 課堂內外愉快學習
不論是校本課程的教學,抑或課堂外的時間,學校也提供多姿多采的英文活動予學生,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氣氛,讓學生更廣闊地接觸英文,提高英語聽説的信心與能力。例如學校將星期五定為「英語日」(English Day),藉遊戲、互動的學習形式鼓勵學生用英語與人交流,投入英文語境。疫情前,每週的「英語日」學校都會安排各班級輪流到禮堂參與攤位遊戲,寓學習於遊戲,而未能到禮堂參與的班級亦能以其他方式參與。譬如學校會因應各級英文能力的程度,為不同班級預先準備英語歌曲的音樂錄像,在小息時間播放,讓學生在課室內以唱遊方式學習英文。英語日期間,校園內會有英語大使推廣英文,他們會在小息及午息時間與同學傾談,讓學生擁有更多用英語表達自己、與人交流的學習經驗。每週的英語日也設有不同主題,英語大使會預先把參考的材料集結成一本傾談小書,指引他們如何與同學們交流,讓學生能在輕鬆日常的對談中提升英語的表達能力。
另一方面,學校在疫情後仍然維持在英語日早上安排早會時間,每星期安排不同班級輪流到禮堂參與英語早會。早會由外籍英語老師主持,他們會就不同主題安排內容及表現形式,並會在早會中與學生以英文進行互動。另外,外籍老師亦會負責的課外增潤班,為學生作英文的延伸學習。增潤班的形式豐富多采,不是只有傳統用紙筆進行的語文練習,更有短片拍攝、角色扮演等活動形式,甚至配合節日,設計多元化的遊戲活動,例如在復活節進行復活節校園定向活動(Easter Hunt),以互動趣味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當中亦期望參與同學能將活動體驗帶給小組外的同學,共同感受學習英語的樂趣。
外籍老師編製刊物 拍攝短片推廣英語
六名外籍英語教師想方設法,在校內積極推廣英文學習,他們製作關於學校消息的校園刊物(NET Post)、自編自導拍攝短片(NET TV Campus),並在午膳時間播放,在校內營造豐富的英語氛圍。羅校長笑言:「最近他們配合學校的發展計劃,拍攝了不少關於正向、感恩信息的片段;平日早會時莊諧並重的戲劇表演,也令學生在歡笑聲中愉快地學習英語。」與此同時,學校設有以英語教授的恆常興趣班,例如足球班、欖球班、藝術班、STEM班等,並且特別外聘導師用英語作專業教學,可見學校在課外活動上對英語的要求亦一絲不苟。
在課程設計上,教學團隊在英文教學中加入正向、感恩的元素,進行跨學科學習。羅校長指出:「如為了迎接感恩節而設的心意卡設計比賽,由英文科與視藝科聯手負責。視藝科課堂上會先教授心意卡的製作技巧,然後在英文課堂上會教授寫作心意卡的內容與詞句,以活動融合兩科學習,切實打破科目界限,並在活動教學中建立學生感恩、樂觀的態度及價值觀。」
學校設計的英語學習形式豐富,讓學生課堂內外都有機會接觸英語,久而久之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下受薰陶,建立對英語的熟悉感及掌握的能力。
善用學習平台 培養閲讀風氣
學校為最早全面採用電子教學的先鋒之一,以資訊科技作強力硬件輔助,教學上更相得益彰。現時校內三至六年級皆以iPad上課,利用iPad進行網上學習活動及完成功課。除了在課堂上應用程式及軟件學習,亦能加強閲讀實體書外的電子閲讀風氣。例如學校設有英語學習平台(Raz-Kids),平台上的圖書量豐富,圖書涵蓋的深淺範圍亦相當廣闊,橫跨基礎的發音書至較艱深的小説類別。學生可按自身能力及興趣去選擇圖書,利用平台建立個人化的閲讀頁面,最重要的是所有圖書均是發聲書,學生能自行反覆聆聽及閲讀,按能力提升讀物的難度,加強自主學習;當中的遊戲獎勵形式亦能誘發學生的閲讀動機。配合學校的閲讀獎勵計劃,設班級及個人獎項,整體閲讀的參與度相當理想。
此外,學校亦積極推展電子書(e-book)學習,學生可以重複地聆聽新學字詞的讀音,這種持續聆聽及説話的訓練,相較傳統用紙筆的學習模式來得深刻及高效,不斷的聽、讀有助鞏固新學習知識的記憶,老師也能即時掌握學生學習的進度。有了電子平台的輔助,學校在功課設計上,特意編排每一課題都設有朗讀任務,以增加學生英語説話的機會,培養表達能力。羅校長表示根據英語朗讀的功課,她觀察到由幼稚園升上小一的學生,對比剛入學時的英語説話功課,學期末的表現有顯著進步,在英語的發音、聲調上口音更準確、更像地道的英語會話,這些進步都是平日功課日積月累訓練的成效。
電子教學全面輔助 強化英語表達能力
學習英語除了「讀」和「聽」,「説」的能力亦不可或缺。運用iPad的好處在於學生能以錄音、錄像等方式遞交功課,老師能清楚掌握學生在説話方面的水平。課堂上因課時限制,未能容許所有學生都有開口説英語的機會,但用電子形式批改功課,老師能準確了解學生學習進度,並有空間給予每個學生學習上充分的回饋。另外使用E-Class平台,默書內容能預先放在網上,學生可用Quizlet程式的錄音系統,預先自行溫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配合電子教學模式,學校能更有彈性因應課程內容,於課堂前後增設教學延伸活動,大大提升教學效能。例如英文課堂會採用Edpuzzle學習平台作輔助,教學前學生先就觀看的片段回答問題,並作字詞查考,對課題有初步的概念,開始教學後便能事半功倍,更易吸收重點。除了課前預備,完成單元的學習後亦設有後期任務(Post-task)鞏固及展現學習成果,學生可用不同形式表達,例如製作海報、訪問、拍攝短片等。
學校強調在後期任務中要用英語表達及總結出學習的成果,過程中能綜合訓練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要思考一段漫畫片段,就要編寫對白,當中訓練創造及英語的讀寫能力。關副校長笑言:「有學生喜愛用家中的『毛公仔』作角色扮演對談;有些甚至會請父母一同在功課中參與演出,非常有趣。這些過程都是創作力的訓練,也考驗學生對英語的組織能力。有些低年級或英語能力較弱的學生,也可以用繪畫、投影片的方式,配上英語朗讀出目標句子去完成任務,無論學生能力如何,總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至關重要的是能夠先開口説英文。」
除了以電子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説英文,學校亦相當推崇在課堂上採用小組討論的教學形式,以及作公開匯報,這些模式皆有助促進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訓練他們用英文公開演講的信心。另外,每天的英文課堂上會設有一分鐘演講(1-minute talk)時間,由同學就某個主題進行分享。這個環節也因應學生的能力作內容上的調整,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自行編寫內容,訓練英語組織以及讀寫的能力,能力有限的可以作一些朗讀的訓練,同樣可以訓練公開演講技巧,如跟聽眾的眼神交流、演説的自信心等。無論是小組形式或個人,學校都竭力為學生提供英語説話交流的機會,切實地實踐雙語並重的教學模式。
教師團隊成就傑出 教學表現備受嘉許
學校的教學團隊歷年在英文及電子學習領域都有傑出成就,獲得不少獎項。在電子教學方面,教學團隊曾獲得不少機構頒發的傑出電子教學獎,當中榮獲由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主辦的國際傑出電子教學獎中的英語教學銅獎(2020/21)for the entry“Everyone is a detective(齊來做偵探)”,其中 “E-learning – an arrow to success in language learning”更榮獲國際傑出電子教學金獎。這些獎項足證教學團隊在課程及教學策略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現,學生能受惠於此,並且成效顯彰,獲教育界的高度肯定。